百年西街,古建筑的展览馆
西街的道路“一纵四横”,如成都的“宽窄巷子”,走进西街,映入眼帘的是沿街一溜铺开的土家族吊脚楼和飞檐翘脚的徽式建筑,众多的宫庙更是在市井烟火之中带来一丝出尘的意味。如今,大部分古意铭于尘土,而这些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,以宁静悠然的姿态传承着西街的百年文化。
许多人都认为,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,一座建筑有一座建筑的品性,而一条街则有一条街的韵味,是街上的街坊,甚至是某个不起眼的店铺,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,才让一条街有了灵魂。
西街交叉相通的巷陌之间坐落着无数当时的高堂华屋,一条条街巷都演绎着秀山曾经的历史和今天的人文,每一条街巷都有属于它的独特故事。当你走进老街小巷,用手触摸到老街的一屋一墙,都恍若触摸到它的过去和现在。
吊脚楼和徽派建筑,两种建筑风格的奇异融合
走进百年西街,迎面而来映入眼帘的就是飞檐翘角的白墙黑瓦,以及沿街一溜铺开的悬空木楼。这两种风格的建筑在建筑学中有两个响亮的名字:徽派建筑和吊脚楼。
秀山原本就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,西街最开始的住户大部分都是当地人,因此吊脚楼在这里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。吊脚楼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居室形式,遍布于渝东南的山山水水。土家族重视龙脉,吊脚楼多依山就势、错落有致呈虎坐形,以“左青龙,右白虎,前朱雀,后玄武”为最佳屋场,人神共处,怀抱宇宙自然。后来讲究朝向,或坐西向东,或坐东向西。而西街的吊脚楼正是严格按照这种布局建造而成。
这些吊脚楼属于干阑式建筑的范畴,即“体量较大,下屋架空,上屋铺木板作居住用的”(庄裕光《干阑建筑》),这在多雨、潮湿的武陵山地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,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。
西街的吊脚楼多为平地起吊式,吊脚楼整个架构均以榫卯相连,无钉无栓,看起来好像是放上去的一样。吊脚楼的地板都是用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。许多外地游客上到吊脚楼脚都有些哆嗦,总是害怕房子会哄的一声倒塌。事实上,很多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,如今依然有人安居。
如果说,吊脚楼是本地风格建筑在西街的最好体现,那么微派建筑则是外来风格建筑与西街的完美融合。总所周知,微派建筑是起源于古代徽州的一种建筑,最明显的便是白墙黒瓦和房屋周围高大的墙垣,谓之“封火墙”。
那么,徽派建筑是如何进入西街的呢?
这个和历史上的徽商有关。明朝中期以后。徽商开始崛起,并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,当时的徽商行遍全国,基本上只要有买卖的地方,都能看到徽商的身影。清朝同治到光绪年间,有不少从事桐油、私布、盐茶贸易的徽商来到秀山,选择在这里开设商号,进行大宗的货物买卖。当时的秀山城中,有不少有名的商号都是徽商开设的,譬如“同仁和”、“瑞泰和”、“聚泰和”、“永盛长”等。这些徽商被当时的秀山人称作“江西帮”,他们在这里落脚之后,就把徽派建筑也引进了秀山。西街作为当时的活动场所,自然就兴建了不少徽派建筑。
如今走在西街上,吊脚楼和马头翘角的高墙错落有致,相互绵延间,黑瓦白墙和原木的空中楼阁相互碰撞,形成了典雅大方的色彩。街道两旁的庭院深深,一道道台阶染了青绿的苔与旧痕。从旧时到今朝。这些古老的建筑像是时光的沙漏,缓缓地滴落着绵长的历史,装满了能让时间留步,触手可及的温柔。
神秘的天后宫
唱大戏的古代剧院
秀山县城建立之后,城市的商业也开始发展,随着经济的繁荣,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开始进入秀山,这些人在秀山建立了门类繁多的宫庙:城隍庙、文庙、武庙、天后宫、万寿宫、川主庙、观音阁、火神庙、龙王庙、猫猫馆(昭武庙)等。
其中,最有趣的应该算天后宫,因为这是一个外来的宫庙,祭拜着一位和内陆不怎么又关联的神灵。
众所周知,天后宫里所祭拜的,是一位叫做妈祖的神灵,而妈祖又称天妃、天后、天后圣母,是东南沿海一带航海船工、海员、旅客、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灵,管的是水上的事。古代船舶在启航出海前要先祭拜妈祖,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,还要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。
那么,一个沿海地区的神灵,为什么会在西南内陆的县城里立起了庙宫?这和当时发达的贸易环境有关。18世纪中叶,中国正值乾隆皇帝统治下的盛世,全国各地的商贸活动非常频繁。当时福建地区水运十分发达,部分福建客家人除了发展远洋贸易,也会循着内陆水系逆流而上,进入内地进行贸易。于是,一部分福建人在抵达沅江流域后,继续逆流而上,进入了梅江河,然后抵达了秀山城。
后来,这些福建人中有些人就在秀山定居下来,生儿育女,代代繁衍,在秀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居区。定居秀山的福建人,集资修建了妈祖庙,并作为福建会馆,将这里当做客居他乡的一种心灵依托和庇护,也是同乡聚会的场所。
当时的秀山城,在梅江河上讨生活的人很多,他们觉得妈祖既然是水上的神灵,那不管是海洋还是内陆河流,都能保佑他们,所以也会过来祭拜。后来,天后宫又加建了舞台供祭拜使用。渐渐天后宫除了是同乡聚会的场所,也成了祭拜祈福的场所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组建后,曾将这里当做表演场所,就在舞台上定期进行花灯戏表演,很受群众的喜爱,逢年过节和赶场的时候,前来观看的百姓简直就是人山人海,堪称是“古代留下来的大剧院”。但可惜在一次电闸事故中,天后宫起火被烧毁,这个承载了秀山文化传承的场所就此湮灭。
如今,天后宫作为西街的文化地标,已经重修完工。在重建计划中,结合场地环境,创造了动态的视觉观赏点;完全复原了天后宫的风貌,并提供了多彩多样的展示环节,是一座集茶楼戏台、民俗文化展示、文物收藏、商务休闲、民俗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览馆。
想必,用不了多久天后宫内又会响起花灯戏的清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