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回,我们说了个秀山很有名的书法家,民国时期贵州第一任都督——“杨荩诚”,这回我们再说个年代比这更靠前的书法家,清嘉庆时期的台湾兵备道兼督学政——糜奇瑜。
话说在2015年的元旦节刚过没几天,大概就是1月8日,在秀山一村民家中发现了皇帝诰封手谕圣旨。该圣旨为五彩双龙绢满汉合璧,用汉、满两种文字竖书,中有两方米红玺印,保存基本完整,圣旨的内容是诰封糜奇瑾为中宪大夫、王氏为恭人,落款为“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”(1816年12月13日)。
那么这个糜奇瑾和王氏是谁呢?
正是糜奇瑜的哥哥和嫂子!大家试想一下,在君权至高无上的清朝,一国皇帝能够下旨诰封一名臣子的大哥,可谓恩宠有加,而当时糜奇瑜还只是个正四品的外放官员,如果不是关系深厚,那就一定是功劳有加。而治理好台湾,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,无疑正是一件大大的功劳。
据《秀山县志》所载,糜奇瑜是秀山中和镇人,少年时候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,不怎么跟人交流,但是才思非常敏捷,书法也写得好,连私塾先生都说“此子将来必成大器”。果不其然,在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的拔贡考试上,糜奇瑜一举中的,第二年就被选为七品的小京官。要知道这拔贡可不得了,乾隆年间那可是十二年才开试一次,只有优选者才会被录为小京官,有了这种出身,一般离飞黄腾达不会远。
后来,糜奇瑜又在嘉庆三年(1798年)中举,先后被任命为户部主事、军机章京、员外郎、郎中等职,他都干的非常出色,于是嘉庆皇帝就打算派他去治理台湾。在当时,台湾刚刚经历过一系列的民变叛乱,尤其是菜牵事变给岛上造成了巨大影响,岛上的形势非常不稳定。
嘉庆十六年(1811年),糜奇瑜被任命为福建省台湾兵备道兼督学政,加授按察使衔,开始治理台湾。他一到台湾,就先平定了潭州、泉州、广州迁过去的三派豪强,解决了一系列的错假冤案;同时加强了与台湾当地原住民的沟通,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,避免激化民族矛盾;又还大力兴办教育,选拔人才,彻底安定了台湾的形势。
经过糜奇瑜的这一番整顿和建设,台湾的政治和教育大有改观。闽浙总督汪志伊上奏清廷,称赞糜奇瑜的政绩为“闽越治行第一”。嘉庆皇帝阅奏,特地下诏颁发“学筋汉清”和“政筋汉清”,表彰其治台功绩。这之后,糜奇瑜调迁福建按察使,又旋升河南布政使,已经是从二品的高官了。
虽然糜奇瑜后来离开了台湾,但是当时的台湾人民怀念糜奇瑜治台德政,于是在台北市内的修建了两条街道纪念他,用的正是他的原籍“酉阳州”和“秀山县”这两个地名命名的。
在担任河南布政使时,糜奇瑜治理了黄河水灾,奏请减免赋税,使民间有余力恢复生产,之后又担任贵州布政使,调升京内任太仆寺卿,最终到职三年病逝,归葬于秀山县涌图乡河港村。